友邦人壽 保障滿滿的大.平.台。


  最近在拜訪客戶的時候,總是被詢問:為什麼你在前公司四年,會願意跑到一家在台灣小小的「友邦人壽」

  我的回答是,因為這裡有滿滿的大.平.台。(亂入)

其實轉換的原因很簡單,就只是因為理念,跑保險近8年了。有時候時會覺得好像很習慣這樣子的工作,然後特別多想。

  但其實現在回想起來初入保險業到現在,也真的是一路走來,始終如一。一直都是個「小件人」,原因很簡單。

  從自己小時候對保險沒感覺,到第一次被保險理賠沒感覺(搭公車出車禍的意外實支實付只賠了幾百塊,比公車公司的慰問金還少。)。再到當兵的時候在軍醫院住院膝蓋手術沒有任何理賠(身上沒有醫療保險只有意外險)。

 從這幾次的事件認真覺得保險好討厭,再到自己踏入保險業,初衷真的是覺得「滿滿的保障,很需要一個…大.平.台(再笑一次…XD)

  從前公司學到保險要全險(註),但是全險要是全部都買起來,動輒3、5萬,真的很難把保額拉到很高。雖然看了很多雜誌跟書籍,都說保額要高、保障要足,但是前公司的商品真的很難滿足我對於高保障的渴望。

  直到我遇到了我沙漠的綠洲,「友邦人壽」,我知道全定期不一定最好,但我確信全終身一定沒辦法最好。原因很簡單,保額出在保價上。要高保價一定很難有高保額。友邦人壽在這點上真的讓我感覺到很滿足,雖然還是有很多人「覺得」繳保費很浪費錢,繳保險不划算,但是怎麼沒有人會說「我領到太多了」「我賠到爆表了」這樣的言論呢?

  保險公司也不是慈善事業,但是保險公司是風險買賣的事業,把可能無限的風險,轉換為風險可控的保費,這個發明真的是我覺得世界上最偉大之一的發明。也有人說這就叫做賭博,跟保險公司對賭,用生命跟事故來對賭。

 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,保險公司收了錢,去買長期的投資標的,如:政府公債、公司債、已經有足夠規模的大型企業股票…等等(當然包含了我個人比較不樂見的高佔比房產),這些都是收取保費後轉投資換來的收益。

  那有保戶會說了:還不是拿我們的錢去賺錢。

  想當然爾,開門做生意,難道有人開門要賠錢的?用同理心想想吧…這是不可能的,但是當一間保險公司理賠有誠意,經營有信譽的同時。我們交付的保費,不也是變向的進入到了理賠的給付流程中,幫忙到有需要理賠的人嗎?

  每個人都需要兩付眼鏡,用正面來看事情。世界會美好許多。

  


註:就是什麼保險能賠的全都買了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