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的金融環境值得憂心…



很好奇 到底銀行原先的
存款
放款
信託(基金)
信用卡
這些功能在不久的未來
應該會被我們手中的APP所取代
這對我來說是深信不移的

但是從保險手續費的收入高過基金來看
我對台灣的未來感到擔憂

1.奪命金的金融業務太多(證券 保險 銀行)
我個人認為目前台灣的「投資」觀念沒有被正確的推廣,出現了金融業務賣就怕虧 而把投資的工作轉嫁到保險公司 
民眾的觀念全圍繞在「保本」造成這種銀行專業賣保險的現象 但偏偏都是儲蓄險 對客戶的助益近乎於零(除了把錢存下來 還能有什麼!?)

2.銀行轉錢到保險真的好!?
 原來客戶在銀行的金流是被銀行用來放款與周轉的,也就是說我存100萬在銀行是我看到的,銀行把我的100萬拿去給企業貸款投資(假設是賺的),那對總體經濟會產生比保險高的實質效益 因為保險業是被高度監管的行業,他的曝險程度本來就比一般金融業低。造成另一種國內資金限縮。

3.股市被外資掌握的台灣
 單從台積電來看 一年的獲利有近七‧八成要入外資的口袋,因為台灣人自己對內竟然是保本第一 然後全台灣賺錢最穩定的公司賺的錢(單純只談發股利就好)真的有多少是被台灣人發掉的!?
我們從小只被灌輸找工作 談股票就被說是投機 是不務正業 這就是我們的理財教育。

4.假象的保險業興盛
看似保險業蓬蓽生輝的年代,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密祕,國內的保險業歷經了這幾年的大盤整,外商走的走(宏利 安泰 喬治亞 大都會 AIG南山…),內資併的併(國寶 台壽 國華 幸福…),這波撕殺下來…把整個保險的真諦都打亂了。
(1)負利率的經營策略 只好引導業務員大量推廣短年期商品 以稀釋利差損。
(2)各大大型保險公司大開銀行通路,大推短年期以及躉繳型商品,吸收金流後立馬建立不動產部位

5.國人真正的保險保額不足
儲蓄險會給客戶一種「我繳了很多錢在保險公司」的假象。
真正的死亡給付不足六十萬(壽險公會統計)人不建立壽險部位 怎麼讓家庭資產獲得有效的提升呢!?人命值錢!?人命只有掛上高額的保險才夠談得上值錢。生前賺的只是活著的價值而已。

從銀行的行為改變 我感到憂心…
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