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性談談風險


從很「科學」而且「理性」的角度來看待「風險」這回事。



  其實之所以會有風險,或是風險無所不在的論點,就是在於我們是否有做足了準備來面對「損失」這件事情。

  假設我們的損失能夠自行負擔,那其實就不會有風險的存在了,因為所有的風險都不再是風險。(因為錢能夠決解所有的風險)

  這樣子會有人說,那怎麼能解決得掉「死亡」的風險嗎?錢當然解決不了死亡的風險,因為「死亡」這件事情本身是個既定存在的事實。只是它是透過什麼樣子的事件來發生而已,所以為論如何都不可避免。(因為錢也買不到人命吧,最多也只是延長)

  那既然如此,今天討論的是什麼呢?今天討論的「損失」指的是「經濟上的損失」,為什麼是用「經濟上的損失」而不是「財務上的損失呢?」

經濟,是指一定範圍(國家、區域)內,組織一切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活動與關係的系統之總稱。」

  只是我們把範圍限制在「自己家中」。有時候別小看我們可能一家四口,雙薪家庭一個月幾萬塊或是十幾萬的收入,把事情放大來看。家庭經濟學也是要重視的。
  因為只要能造成流通的事情都叫做經濟。不只我們賺的錢,我們的身體也是創造經濟的媒介。(沒健康的身體怎麼認真的賺錢)

不多說了,就看圖解吧:

我們簡單把風險拆為四個象限,分別是「發生機率高&低」、「損失幅度大&小」
再分為
風險轉嫁:
  發生機率低,損失幅度大,表示我們的經濟承受力不足,於是尋求保險轉嫁風險。
風險自留:
  發生機率低,損失幅度小,不常發生的事情,但是發生後我們也負擔得起的經濟損失。
風險控制:
  發生機率高,損失幅度小,常發生的事情,但是我們有機會控制它是否會發生。
風險規避:
  發生機率高,損失幅度大,常常發生的事情,也會造成經濟上的損失。

  逛街是一種開心的行為,但是他很常發生,我們有時候也會有「不理性」的消費,所以預算沒控制好的話,可能就開始花錢了,那怎麼辦呢?就盡量避免嚕!少逛網拍,少逛街。

  扭傷是運動傷害,當然它也可以是機率高、損失小,但是以充足的暖身、適度的運動而言,小編把他歸類在機率低是我定義是痛到需要看醫生的話,那這個風險我們是承受得起的。

  殘廢失能的話那就嚴重了!因為不容易發生,但是一但發生了,如果沒有足夠的存款或是財產來負擔,那就會變為社會的負擔,嚴重一點的話可能還需要救濟。往往這一類的風險都會超過我們的負擔範圍。

  天氣冷會感冒,但是加強保暖的行為可以降低感冒的風險,所以它是屬於可以控制的風險範圍。


理論上我們要照顧身體、照顧財富,那就是照顧家庭經濟。

下回再來討論更深入一些的風險理論
  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