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銀行開始業務化 那一般行員要幹嘛 有題外話談郵儲(上)
壽險公司銷售保單給銀行通路佣酬太高,金管會要求調整。壽險公會邀集業者討論對策後初步規劃,將大砍通路佣金,行之有年的獎勵旅遊也要取消,調整幅度上看3成。
2016.05.30 新聞銀行明年起 須預提Bank3.0員工優離優退基金
銀行業從明年起,要逐年預提員工不適應金融科技化(Bank3.0)的優離優退基金。銀行局19日宣布,近期即將預告解釋令,要求銀行從明年開始,每年提列稅後獲利0.5~1%,作為不適應員工轉職安置的費用。
2016.05.19 新聞
-----
之前發表過另外一篇文章台灣的金融環境值得憂心…
其實文中就有提過這類的怪事了,什麼怪事?
台灣20年以上的保險公司都必需面對的問題「利差損」,為什麼不是利差益呢?這之後再開個討論區慢慢說。
不過先談到一張保單大概保險公司有多少利潤呢?我個人的猜測,首年的利潤大約是落在30~50%之間,因為保單有年期,只要投資的套利回的來,搞不好還更高(郵局也是搞這套)我們四大基金(勞退、郵儲、勞保、退撫)之一的郵儲也是在玩拿民眾的錢買股票的事,重點是為什麼郵儲這個東西會特別神密又不受金管會控制?只因為…
它的主管機關是「交通部」
它的主管機關是「交通部」
它的主管機關是「交通部」
所以嚕,一般金融機構怎麼玩得贏他,連不當銷售都不會被罰…利率比較可以光明正大貼在櫃檯 哈哈 好了 小小的題外話講完了
回到正題
關於保險公司 傭酬銀行過高的事,為什麼會發生
沒有為什麼,因為「台灣人就是愛存錢」,開口閉口就是談存錢,那商機就出現了,六年、十年、二十年。錢要存,但是錢更應該要「活」,台灣民眾的投保率跟保險的滲透率高到不像話,可是平均保額也才不過5、60萬。那到底都在保什麼?
啊都跟你說台灣人全部加起來的錢是長這樣了,那保險公司怎麼可能不抓緊機會賺錢,向民眾大量吸收儲蓄險的錢來做投資,給民眾一點點比銀行好的利率,又幫銀行現在放款不易、存款過剩的狀況找出口,銀行把保險賣出去、還有酬傭可以拿,何樂而不為?
那櫃員算什麼?
銀行的服務已經慢慢變成行為化,例如開戶、存款、提款、轉帳、匯款…等等的臨櫃業務已經慢慢變電子商務所取代,櫃員淪為金融商品的轉介者(櫃員把客戶轉給理專銷售金融商品),或是銀行透過 ̶好̶說̶歹̶說̶、̶苦̶口̶婆̶心̶、̶威̶脅̶利̶誘̶,的方式讓櫃員轉任業務職來推薦客戶金融商品,但是現在投資市場不振,大家怕虧錢,就把錢往保險轉,那銀行跟賣保險的也沒啥兩樣了
保險公司雖然給高傭,但還是比自家業務通路成本低
(下集待續)
留言
張貼留言